標籤彙整:一個創業者的道白:這就是他的人生(黎智英)

《公司法》公聽會落幕 草案8月送院

王美花昨主持《公司法》修法公聽會,一個創業者的道白:這就是他的人生(黎智英),對公司秘書、實質受益人等2案態度轉趨保守。【江俞庭╱台北報導】經濟部商業司昨舉行最終場《公司法》修法公聽會,備戰8電影 古天樂進擊影視大亨,次長王美花主持,F-綠悅年底產量增20% 明年EPS可挑戰12元,爭議兩案包括設立公司秘書(更名為公司治理專職人員)、調閱實質受益人資料等,因反對過激,王轉為保守,表示先與金管會、法務部等討論,再決定是否納入法條,草案預計8月送院,爭取立院下會期審查。擬增調閱條款防洗錢《公司法》修法公聽會昨舉行最終場,其中,為了配合洗錢防治,擬增列調閱條款,未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令公司限期提供股東名簿及實質受益人資料,而實質受益人的定義,未來則由經濟部及法務部協調。民進黨籍立委蔡易餘昨也親赴現場,憂心修法後,董事3人可變成1人,且擴及所有公司都適用,此次再增設調閱條款,「不見公司內部監督,反而只考慮洗錢防制監督,對於公司經營是好的嗎?」認為不需為洗錢防治而「大動干戈」,普遍性規範所有公司。另外,增設公司治理專職人員制度,在學界力爭下,經濟部態度原趨鬆動,但昨公聽會上,遭一面倒反對,與會人士主張,目前上市櫃公司的治理守則中,已有治理長,不需在法律中增設,等同疊床架屋,實施後反而限縮職權與使用範圍。因反彈聲浪大,王美花立場又轉保守,指尚未定案,會與金管會討論強制性更低的版本,至於實質受益人方面,王則憂心,天使或創投基金恐因此不來台投資,不利新創事業初期資金取得,因此也將與法務部討論,才能定案。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蘋中信:憤怒與感動,之外……(詹偉雄)

現代社會非常需要「憤怒」與「感動」,金鐘50網路直播百萬點閱 藍正龍稱帝3.5萬人圍觀,這屆世大運結束後,一個創業者的道白:這就是他的人生(黎智英),大家再一次見識到了。日本足球隊一大早打掃選手村前的公園、阿根廷運動員披上台灣國旗參加閉幕式、德國標槍選手霍夫曼以其迷人風度一夜之間吸引1.4萬網友到他的Instagram上按讚,中國民運推手 法時尚大亨辭世,或者如美國男籃隊總教練在冠軍戰兵敗後寫下一封感謝台灣的信,量販瘋設座位區 熟食業績增3倍,都在網路社群引發頻繁的分享。相對的,電影院裡日光浴?公主遊輪登船初體驗!,網球選手詹詠然於男女混雙因病棄賽引發的指責,登革熱病例破5千 恐往北流行,則隨著她與辛吉絲搭檔的美網賽事接連過關斬將,而愈演愈烈。太少思考運動本身「憤怒」與「感動」都是張力非常大的情緒,而且都因伴隨著「共有」(sharing)的認知而獲得強化,所謂「義憤填膺」,說明著正因有千百人和你一樣不平,才得以讓你的憤怒達到忘我的高度。現代社會渴望這樣的情緒,一方面來自於工商社會的理性貫穿生活世界,每個人的日常都被許多抽象、標準的規則所管控,個人深深感受到「一根小螺絲釘」狀態下的無助、孤獨與寂寞,無法確證自己本能的情緒是否正當,也不敢表達,因此,當一樁眾所矚目的公開事件於傳媒的再現下開演,很容易就成為各種「重識共同體」的集體索慰──我的情緒可完滿傾瀉,而且正因大家都如此,我因而確認了我不是黑暗外太空中那顆寂寞原子,擺脫了日常生活裡對隔絕的隱隱焦慮和恐懼。
另一方面,「憤怒」與「感動」也扮演著劃分我群與他者邊界的功能,詹家與網協在輿論中逐漸變成了奸巧算計的他者,而放棄世錦賽高額獎金的戴資穎則成了台灣人共同的女兒,這其中,「個人的犧牲」扮演著主要的敘事元件,呼應著每個人身處的企業或團體組織最基底的戒律要求。於此,一個弔詭的發展就來了:許多在系統裡因為被要求犧牲主體性而無助苦痛的個人,此際卻反過來支持著壓抑著他們的主流意識形態。
比較讓人感慨的是,我們的世大運社會學,聚焦太多在「運動員」(從他╱她們的身體到認同)身上,而太少思考「運動」。
現代運動於西方發端,而逐漸普及於全球,有一漫長的發展過程。它從氏族部落彼此爭戰、獵食大型動物必要的近身肉搏,發展到紳士社會中透過規則來規範的體能競技,一方面拿掉了暴力荼毒的非理性,另一方面卻仍保留著人身為動物的某些必要的野性,過程中有一番細緻且辯證的義理。1861年,英國社會哲學家Herbert Spencer提出他的教育三基石──「德、智、體」理論,其中最具時代感的就是「體育」的揭櫫,呼應著劍橋大學與諸多公學推動足球和橄欖球規則的建立,成立職業運動聯盟等關鍵事件。
有助超越生命困局英國人發現當運動進入每個人的世界且「日常生活化」,個人可與他的身體取得一種日新又新的對話,產生一種存在的確信感,而不斷強化的身體則驅使人們嘗試冒險,引領他們去到無人探究的邊疆,開啟從未預想過的生命旅程。職業運動雖是一場場持續性、展示性的大型賽事,但它周而復始、超越個人生命長度的特質,則無可置疑地會變成公眾價值與生命意義的爭辯場,它展現傳奇(legacy),也披露醜聞(scandal),結局有時發人深省有時則不免引人感傷,但社會普遍同意:所有運動都有運動員和他或她身體的焦灼對話在先,那一刻無比真誠、毫無功利且美麗創造,因為大家在日常生活裡也是運動者,具備由身體而來的深度同情理解,也因此,職業運動關鍵賽事所創造出的爭議討論,往往劇力萬鈞,但都有助於個人和社會超越生命困局。英國把運動放在「數位、媒體、文化與運動」部下管轄,台灣把運動由體委會下放到教育部體育署下,我們沒有創造的野性也沒有其後的文明,當荒涼的山谷裡沒有狼,就只有荒涼,這才是我在巨大聲浪中感到寂寞之事。
文化評論者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