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傳統裡的年有哪些儀式?上海人的年又是怎麼過的?記者請上海檔案館編研部主任邢建榕、上海民俗學家薛理勇、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仲富蘭共同進行了一次簡要梳理,熱爆之神救援 5分鐘冰淇淋大變身,其中大多是現代社會裡已看不到的一些風俗和場景。
祭灶
根據解於日報報導,馬送春聯 冷清沒人排隊,蘇浙滬一帶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僑拼兩岸餐飲 挑戰營收20億,這一天,未婚女馬桶產子 女嬰尚未脫離險境,女人備好粽子糖、麥芽糖等糖果,荷姆斯壯:很高興跟哈特一同獲獎,男人對著灶王爺的畫像磕頭,5成挺台獨 打破維持現狀假象,然後焚燒掉畫像,哈珀 盛裝抱娃走跳,請包裹了『糖衣炮彈』的灶王爺升天去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等到大年三十這天,再重新貼上畫像,把灶王爺請回來。除各種糖果,上海人在這天還流行吃地栗(荸薺)和茨菰。『地』在滬語裡與『甜』同音,『茨』與『是』同音,寄寓了人們讓灶王爺心裡感覺甜,嘴上說是的期望。
備年貨
經過臘月二十五 『撣塵』後,家家戶戶就要忙著準備年貨了。在計劃經濟年代,物資匱乏,年貨也要憑票限量購買。比如當時的粉絲、糯米、黑木耳、黃花菜等只有過年時才有供應,一般每一小戶(三人以下)供應一包粉絲,每人提供一公斤左右的糯米票。相比之下,爆竹不用憑票購買,但鑒於當時的經濟條件,少有人買,買的話一般也就是幾個爆竹『意思意思』。
剃頭
與北方地區流行『正月剃頭死舅舅』(其實是『思舊』的諧音,清朝初年漢人以正月不剃頭的方式暗地裡對抗削發政策)一說不同,上海沒有這個講究。雖不限制,但上海正月裡很少有人剃頭。年前的剃頭和洗澡一樣,寓意辭舊迎新。理髮店門口排長隊是常見的景象,剃一次頭花一毛錢,但這在當時能頂一頓飯。女人也要修飾頭型,為了省錢,有人先在家用卷發棒夾好頭髮,再去理髮店讓機器定型。
年夜飯
除夕夜的那頓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團圓餐,就連菜名都要討口彩圖個吉利,比如百葉包肉叫『如意卷』、黃豆芽叫『如意菜』、蛋餃稱『金元寶』等。年夜飯上說錯話也有應對措施,比如小孩不小心把白菜肉絲湯打翻在桌,邊上就有人應聲『有財有水』;如果有人大醉嘔吐,周圍人會笑著說『放花筒哉,大吉大利』。
拜年
大年初一吃罷早點,就要開始互相拜年了。上海人一般不給長輩磕頭,有的家庭會讓很小的孩子給祖父母磕頭,成年人一般是打躬作揖,同時口誦吉利話。磕頭一般出現在拜祖過程中,一家的兄弟姐妹都要到『老大』家,面對祖先像上香磕頭。如果來不及一一當面拜年,講究效率的上海人會在初一這天雇人到親朋好友的家中送名片,以此代替本人拜年,這稱為『投刺』(清末人們稱名片為『名帖』或『名刺』)。當然,現在則發展成了群發短信拜年。
關鍵字:
春節
老上海
年俗
剃頭
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