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與專欄 〉
蘋論:資政 國策顧問 廢了吧 司馬觀點:加勒比之鷹 焦點評論:智庫對話 啟動兩岸相向而行(王智盛) 勿再倚賴長工時低工資(陳又新) 來自一位恐同學生的自白(蕭竹均) 回應賴清德市長(林臻嫺) 蘋中信:一顆棉花糖看見孩子的未來(郝廣才) 無差別攻擊下的司改問題(李佳玟) 《蘋果論壇》徵稿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Plurk
分享到 Twitter
焦點評論:智庫對話 啟動兩岸相向而行(王智盛)
2016年12月03日
更多專欄文章
執中國大陸涉台智庫牛耳的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從廚房走進禮堂 米禮盒用創意翻轉農業價值 ,日前在一場會議上公開表示:「大陸不反對在九二共識之外,出國想買買買不停?那你要…,建立具有創造性的替代性共識」,前獅投陳逸宸 一心重返中職,是否標誌著撲朔迷離的兩岸關係,1周內5央行寬鬆干預,已逐漸梳理出一條可能「相向而行」的新路徑?綜觀周所長的談話,幫建商行賄公務員 白手套認了,儘管仍然依循北京當局過往表述「一中原則」、「反對台獨」的既定立場,江國賓呼籲民眾量血壓 多動吃素真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明確提出「著力消除兩岸壓力點」、「擇時進行兩岸智庫對話」、「找到兩岸接觸新辦法」等三項具體建議,展現出中國大陸面對兩岸關係不再「務虛」、而轉求「務實」的積極態度。
這三項建議中,「著力消除兩岸壓力點」和蔡英文總統自當選以來始終如一的「不挑釁」立場遙相互呼應,甚至可以說是「不挑釁」的2.0版──即兩岸各自都應該以更積極而負責任的態度進行避免衝突的風險管理。但僅以這樣的單邊行為,或許可以控管台海「冷對抗」的風險,但仍不足以進一步催動兩岸關係從原地踏步的「冷和平」到穩定發展的「相向而行」。對此,「兩岸智庫對話」或許更是啟動兩岸「相向而行」的重要動能。
絕大多數堅信民主價值的台灣民眾都同意,兩岸互動往來並不需要、也不應該預設政治前提,但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確實需要雙方透過對話溝通來共同維持,誠如蔡英文總統從520到國慶談話一再強調,「這是雙方共同責任」。但也必須坦承,兩岸制度化協商因為雙方政治歧見的暫時中斷,實不為兩岸民眾所樂見。
各說各說轉為相互對話在台灣社會多元發展的今天,任何議題都需要政府充分與民眾對話溝通。面對更為複雜尖銳的兩岸問題,相信雙方都同意,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智慧,才能化解兩岸之間的政治歧見。而雙方的耐心和智慧,在兩岸處於僵局的今天,更要一個平台方能展現,作為民間但又具備兩岸事務專業的兩岸智庫,恰恰就是這個重要平台最佳選擇。兩岸智庫學者對於雙方長期以來紛擾爭議的各種議題多有深入探索。若能在不預設前提的基礎上,就兩岸雙方關切的各種議題對話溝通、坦率交換意見,相信更有助於充分了解雙方立場。特別是因為兩岸社會文化、價值認同有所差異,過去往往容易淪於各說各話的窘境。透過兩岸智庫的搭橋,務實地就雙方各自關切的議題進行溝通,自然可以讓「各說各話」轉變為「相互對話」,短期內有助於兩岸雙方的相互理解、避免誤判,中長期則可以積累互信、找出務實可行的雙方交集。誠如周志懷所長所言,「這種對話開始的越早越好!」在台灣多元社會環境中,兼容並蓄、廣納藍綠意見的智庫比比皆是,從長期從事兩岸研究和交流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到跨越黨派立場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兩岸政策協會、甚至是充分理解掌握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新境界基金會和台灣智庫等,都可以作為大陸涉台智庫傾聽聲音、展開對話的重要對象。
多層次面向溝通為關鍵雙方智庫也可以列舉各自關切的重要議題,展開聚焦性的先期研究,進而充實對話溝通的基礎。直言之,小英政府上台後,面對多元成熟的台灣公民社會,始終強調要「溝通、溝通、再溝通」,而面對錯綜複雜又互信脆弱的兩岸關係,以多層次、多面向、多議題的「溝通、溝通、再溝通」,不但是兩岸智庫對話的當務之急,也是讓兩岸之間能夠「相向而行」的重要關鍵。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助理教授、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