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經濟成長融入美國建國以來的歷史,挨批龍頭抓不住龍尾 永豐餘:力拼發股利,少有間斷。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壹週刊】【搜索中信】女秘書秘生2子 辜仲諒情史揭秘,美國每年平均 GDP 成長都超越 3%。經濟成長並非憑空而生,請問政府 年輕博士要往哪裡跑(唐國銘),美國的發展伴隨人類史上科技進展最驚人的時期,【壹週刊】孫瑩瑩包包裡都是老公兒子的愛,美國憲法是在英國工業革命中期獲得批准,立委痛批 行庫13%優存恐不保,後來很快散布到全世界。自此,不只是「花瓶」!高鐵女列車長下跪擦咖啡 網友狂讚,人類親眼目睹一樁樁目不暇給的發?革命在面前迸發:電燈、廁所、汽車、飛機、藥物、傳播、電腦與網路。
西北大學經濟學家 Robert J. Gordon 提出一個大哉問:這種帶動經濟成長的科技發展是沒有極限的嗎?Gordon 認為,赴澳打造 強攻陣容 郭總點名 國輝智勝為中心,美國經濟成長主要分由三個產業革命驅動:第一次發生在 1750 年到 1830 年之間,由蒸汽機、紡織機與鐵路揭開序幕,第二次則於 1870 年與 1900 年之間,電力、自來水與內燃機隨後跟上,第三次是 1960 年到 20 世紀末,電腦化與網路變革人類生活。
這三次產業革命不啻賦予人類獨特美妙的禮物,不過在經濟層面的影響卻有落差。最明顯的莫過於第三階段科技發展驅策經濟的持久性顯然較前兩段孱弱許多。Gordon 表示:「電腦與網路革命約莫是從 1960 年展開,聲勢在 1990 年代末 dot.com 世代達到高潮,不過它對生產力的作用卻於過去 8 年消失殆盡。
藉由電腦去除繁文縟節、冗心費力工作的發明多在 1970 年代與 1980 年代之間,從 2000 年開始,科技廠聚焦在研發更小、更智慧、功能更齊全的娛樂與傳播裝置,然而這種趨向卻未如電燈、汽車或盥洗室般,深刻改變勞工生產力或生活水平。」
Gordon 提出兩種假設詰問讀者: A 選項為保有包括能夠連上亞馬遜網站的 Windows 98 筆電,並可使用自來水與盥洗室,但是不能使用任何 2002 年以後才出現的東西;而選項 B 則是,過去 10 年的玩意如 Facebook、Twitter 或 iPad 你通通都能擁有,但需以放棄自來水與盥洗室為代價。你必須自己到汲取井水,即使是在飄雨的凌晨 3 點,你得踩在泥濘不堪的地面到屋外茅廁,A 和 B,請選擇。
只要你能理解廁所的重要性,這問題當然不難回答。而 A、B 選項也勾勒出過去 10 年發展如此淺薄瑣碎。美國勞動生產力平均成長從 2004 年明顯走軟,更印證網路利益化作實質生產力的理想已化為泡影,10 年來的科技發展創造的只是點綴情趣、無足輕重的玩意,如社群媒體,而非真切促動經濟成長的發明。
不過,《TIME》記者 Christopher Matthews 撰文反問,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發明,必然較早出現,因為它們就是後進者的根基。Gordon 忽略了科技也是代代相傳,我們今日使用的工具有助於未來的發明前進得更快速。縱使勞工生產力下降,我們也不能輕易下出網路革命的效益已完全實現的結論,網路,依然非常年輕,潛力無窮,它在未來仍將持續扮演改變世界的角色,而我們無法預期。
Gordon 列出六大劣勢,他認為,當這些逆風與遲鈍的科技發展結合,美國經濟成長每年平均將下降至令人沮喪的 0.2%。
首先,人口老齡化,婦女進入勞動市場的一次性經濟利益已達到極限;其次,教育程度停滯,美國高等教育愈來愈疲乏,且愈來愈多美國人自中學畢業後,迫於經濟因素,難以繼續升學;第三,收入差距擴大阻遏經濟成長:可自由支配金錢無虞的人愈來愈稀少;第四,全球化使得低技術、高薪酬的人民難以苟活;第五,任何應對全球氣候暖化的作為將損及經濟成長;消費者和政府都債務累累,清償債務也將有害成長。
以上六項都是挫敗當前美國經濟的因素,如果 Gordon 對網路徒勞無功的理解正確,那麼美國確實可能墮入 18 世紀工業革命前的苦日子。(鉅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