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與專欄 〉
蘋論:兩岸關係 打入冷宮 焦點評論:新四不主義:蔡英文的答卷(游盈隆) 蘋中信:誰的國慶 什麼樣的國慶(杭之) 台化事件浮現的契機(周桂田、杜文苓、林木興) 把賭場丟入歷史的垃圾桶中(蔡宛璇) 台北市房屋稅轉彎 公平合理嗎(張金鶚) 名采集:祖父母力的年代(賴芳玉) 《蘋果論壇》徵稿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Plurk
分享到 Twitter
蘋中信:誰的國慶 什麼樣的國慶(杭之)
2016年10月11日
更多專欄文章
一進入10月,貝類感染致命毒素 人類食用恐死亡,對岸就在放長假,僅偷拍未性侵 每案最重可判3年,慶祝國慶。等他們假放完了,騎進世界一級車隊 黃亭茵台灣第1人,台灣這邊也開始要慶祝雙十國慶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外貿企業獲「喘息機會」! 全年「保十」仍艱巨,都是這樣,沒有什麼稀奇。但是,這沒有什麼稀奇的背後,卻是難解的歷史糾纏。兩個國慶,誰的國慶?什麼樣的國慶?105年前,武昌槍響,建立共和,成立中華民國。再過6年,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成功。毛澤東後來說:10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其後32年,也就是距今67年前的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蔣介石掌控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遷到剛脫離半世紀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一頁糾纏的歷史於焉展開。要台承認國內關係這個糾纏迄今超過一甲子。早先是國共爭正統,誰代表中國?後來,現實的政治力作了階段性的了結,那就是聯大的2758號決議。然而,在該決議中失去中國代表權而被「驅逐出去」的中華民國政府並沒有因而消失,甚且在動盪的民主化歷程中脫胎換骨,創造了與對岸不一樣的歷史經驗。但這在現實政治世界中並沒法因此脫出這歷史形成的糾纏。
從蔣經國晚年,歷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任政府,以迄當前的蔡政府,兩岸之歷史糾纏的本質產生了複雜的變化。上世紀七○年代後期開始的兩岸互動,最早國共都還執著於「正統之爭」,然而,台灣民主化之後的內部情勢及後冷戰世界形勢產生的新現實,使得這「正統之爭」滑向「主權之爭」。兩岸三方對一些敏感問題各有著歧異的解讀與立場。這糾纏最後匯聚在所謂「九二共識」上。
從馬政府轉換到蔡政府,這個夾雜著符號意涵與現實政治意涵的問題如何處理,已變成一個可能但還未完全成形的風暴眼。半年多以來,北京的壓力一招接一招,蔡政府的回應也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各有各以為的善意,也各有各的堅持與強硬。看起來,這個僵持會再持續一些日子。
由於蔡政府一直沒有對「九二共識」有所著墨,被北京定調為「沒答完的考卷」,北京智庫學者更釋出信息,至少要對所謂「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給個說法。這意謂著北京已經有意無意地把兩岸關係的政治意涵推向檯面,要台灣明確承認這不是「國與國關係」,甚至是「國內關係」。如果北京真要將兩岸關係的政治意涵放到檯面,有個問題立刻會躍上檯面,那就是:台灣有沒有主權?以北京的立場來說,當然是沒有。但,台灣有哪個政治人物敢接受這個立場?很清楚,當前台灣主流民意很難接受「台灣沒有主權」這個立場。這一來,兩岸關係的張力只會更拉緊不會更緩和。
難不處理一中問題歷史的存在是主觀的意志、客觀的現實力,以及非理性所能完全解釋的歷史偶然,錯綜形成。因此歷史的糾結只能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求紓解那個「結」。各類放大、強調主觀意志的「歷史目的論」恐都會在時間的大流中成為枉然。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東亞歷史發展,應有足夠的痕跡告訴我們,不管你願不願意,台灣很難不面對如何處理「一個中國」的問題,北京則很難不答「台灣有沒有主權」的考卷!
政論家、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