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在美國《紐約時報》1月29日文章,郭雪芙齊臀短裙 吃肥遭嗆沒道德!,原題:『不要遏制大陸,徐懷鈺挾1億金援 蚌殼精復出春光乍洩,要和它合作』中說,中華電4G業務明年拼獲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東海島嶼爭端為理由,警告『中日兩國正在滑向戰爭邊緣』。這個論斷或許有點過於杞人憂天,但是當前的緊張局勢,為一些敦促實行『遏制』大陸政策的美國分析家提供了支持。
根據環球網報導,遏制政策是為另一個時代設計的,美國現在並沒有尋求,也不應當嘗試這種政策。在冷戰的初始階段,遏制意味著對蘇聯進行經濟孤立,同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樣的地區性聯盟則要制止蘇聯的軍事擴張。後來,讓『遏制之父』喬治·F·凱南(George F. Kennan)感到懊惱的是,這種觀點催生了『多米諾效應』理論,而後者促成了越南戰爭的升級。冷戰時期的遏制政策指的是,幾乎不進行任何貿易,也幾乎不進行任何社會聯繫。然而,如今的大陸絕非當時的蘇聯。大陸並不是在爭奪世界霸權,而且美中之間不僅貿易額巨大,兩國還有大量學生和遊客的交流。
在柯林頓政府任內,我1994年在國防部參與制定東亞戰略時,我們拒絕採取遏制政策的原因有兩點。如果我們把大陸視為敵人,它將來必定就會成為敵人。如果把大陸當做朋友,就會為迎來更加和平的未來創造可能性。我們設計了一個『融合但兩邊下注』(integrate but hedge)的策略,有點類似於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的『信任但核實』(trust but verify)策略。美國支持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並接受大陸的商品和遊客。
但在1996年的一份聲明中卻重申,美日兩國戰後簽訂的安全條約,是東亞地區穩定與繁榮的基礎。柯林頓總統還開始著手改善與印度的關係,以沖抵大陸崛起的影響。這個戰略贏得了跨黨派的支持。喬治·W·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在加深與大陸的經濟往來的同時,持續改善與印度的關係。他的副國務卿羅伯特·B·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曾闡明,美國將會接受大陸的崛起,並將它當做『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
歐巴馬面向亞洲的『再平衡』,涉及將海軍資源轉移到太平洋地區,但也涉及貿易、人權和外交舉措。作為歐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托馬斯·E·多尼隆(Thomas E. Donilon)去(2012)年11月說,美中關係中『既有合作的元素,又有競爭的元素』。亞洲不是鐵板一塊,亞洲內部的力量平衡應當成為我們戰略的關鍵。日本、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國家,不希望大陸主導一切,因而歡迎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除非大陸能夠成功地提升其『軟實力』,從而吸引盟友,否則大陸軍事和經濟『硬』實力的提升,可能就會讓鄰國出於忌憚集結在一起,從而沖抵大陸實力。
相當規模的美國軍事和經濟存在,能夠幫助維持亞洲的力量平衡,塑造一個激勵大陸開展合作的環境。但美國朝向亞洲的再平衡,不應太過強勢。我們不能忽視凱南對過度軍事化的警告,應確保大陸不會感覺自己受到包圍或面臨危險。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能夠合作抗擊氣候變化、流行病、網路恐怖主義,以及核擴散,從而實現共同受益。
隨著大陸越來越依賴中東的能源,我們應當對海事監管展開磋商,確保船隻自由航行,並將大陸包括在太平洋海軍演習中。我們應當幫助大陸開發國內的能源,如頁岩氣,也應當鼓勵大陸和日本重新啟動2008年的一項聯合勘探海底天然氣的計劃。我們應當闡明,如果大陸滿足一定的標準,就能加入『泛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這是一項針對環太平洋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提議。
應對一個崛起的大陸,遏制根本就不是一個合理的政策工具。實力的意義就是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有時候,美國與別國合作時,比單純壓制別國時,實力更強。
關鍵字:
紐約時報
經濟學人
東海
戰爭
杞人憂天
支持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