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與專欄 〉
蘋論:舊思惟拖垮新經濟 焦點評論:中國為何不願接受南海仲裁(龔祥生) 當人道主義變戰爭遮羞布(蕭伶伃) 失智之家也可變成老人樂園(沈政男) 名采集:醫師罷工 全民之福(劉育志) 蘋中信:正視台灣的系統性崩壞(何飛鵬) 《蘋果論壇》徵稿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Plurk
分享到 Twitter
當人道主義變戰爭遮羞布(蕭伶伃)
2016年07月11日
更多專欄文章
在2003年3月20日,無風雨的颱風假不是民粹勝利(吳傳立),伊拉克當地深夜,淚揭8年吸油史/女跪求「吸油去痘疤神器」駕到,英美聯軍的空襲砲火自巴格達領空墜落,DRAM漲價 南亞科華亞科樂翻,正式對海珊政權宣戰。當年,梅塞迪斯內鬨 隊友相敬如冰,許多人震懾於新聞畫面中那紅成一片的火海。或許也有人記得,【慎入】女主播無下限 疑似直播吸毒品,當時的台灣媒體對於這場戰爭的報導是如何的正面。畢竟,周董 遭強國瞎搞出道苦日子 「杰倫的1999」假造蝸居,這是一場發生在911事件之後的戰爭,台灣隊到底誰掌兵符 老外好奇追著媒體問,人們對於極端組織的憤恨未解。一場以人道主義為名的戰爭,便在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與英國首相布萊爾主張伊拉克海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的威脅下,走向宣戰。根據2002年11月8日通過的聯合國1441號決議案,聯合國對海珊提出最後通牒,即刻去武裝化並解散政府,否則戰爭或將一觸即發。英美錯估海珊情資但海珊並未投降。隔年3月,英美在尚未經過聯合國安理會二次表決的情況下,堅持出兵。如布萊爾於戰爭爆發前兩日在眾議院尋求國會支持的演說中表示:「此刻,我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讓這場戰爭因為往後的和平而值得。我們必須這麼做。」
但由英國皇家樞密院主導,Chilcot爵士主持,歷時七年的《伊拉克調查報告》(The Iraq Inquiry Report)於今年7月6日公布顯示,對伊戰爭自一開始便是場錯誤。
以「2003年對伊戰爭是否為必要軍事作為」與「英國是否有能力對其後發展與情勢有更好的掌握」兩項提問,《伊拉克報告》舉辦多場公聽會展開調查,包含前外交部長、M16與M15,首相布萊爾本人與其政府,以及聯合國前駐伊武裝調查官Hans Blix皆以證人身分出席。
最終,這份長達12冊260萬字的報告明確指出「海珊政權擁有WMD與生化核武能力」的情資顯示有錯誤。同時,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個人在尚未獲得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小布希提出「將並肩作戰」的政治承諾,皆顯示這場戰爭是英美展現政治企圖下的結果。
當人民尚未對其是否參戰的決定行使權力做出抉擇時,布萊爾早已跨出了那一步,準備將英國帶入這場長達7年的戰火中。這中間,英軍失去了179位士兵,18萬伊拉克平民無辜殞落。
礙於篇幅限制,本文無法在此爬梳戰爭如何步向失控。據調查,布萊爾當時擁有許多可以踩煞車的機會,無論是情資、戰爭在法律上的合理性與聯合國的支持與否皆顯示所有資訊尚未明朗。甚至布萊爾的同黨同志,現任工黨黨魁科賓(Jeremy Corbyn)亦一再疾呼:「戰爭喚不回逝於911世貿中心的數千條性命,戰爭不會帶來和平,戰爭只會一再地催化極端主義、仇恨、衝突與不當經濟利益。」
抵抗不了席捲而來的壓力,布萊爾終在去年秋日公開表示,對伊戰爭是場錯誤。他承認,是這場伊拉克戰爭滋養了ISIS。為此,他必須鄭重向英國人民與因此受傷的伊拉克人民致歉。
空襲敘國仇恨不止必須注意的是,《伊拉克報告》並非一本反戰宣言。相反的,它僅就「對伊戰爭」的正當性提出挑戰,而這或許已在英美主導的全球政治中跨出了一大步。畢竟,這份報告是二戰之後,第一份對英國戰爭責任進行梳理的調查研究。對伊戰爭後兩年,倫敦地鐵還是發生了一場52人死亡的恐襲案。戰爭阻止不了新的仇恨,卻流了一地的血。去年11月巴黎恐襲發生後,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刻表示,這場襲擊是對全球人道主義價值的宣戰。當聯軍空襲的炸彈早已將敘利亞化作一片焦土,這份報告或許也直指美國的鼻子追問:「此刻這場戰爭,是否也是對人道主義的宣戰? 」13年過去了,伊拉克人民還在頹傾的瓦礫中尋找人道主義的蹤影。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