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與專欄 〉
蘋論:一犬吠影 百犬吠聲 焦點評論:讓樂生案在「大平台」上完美落幕(邱坤良) 一個大使之死與土俄關係(徐子軒) 誠實商店非無人商店那麼簡單(林穎禎) 疾病 不應該作為歧視的理由(吳承羲) 公共工程最有利標 應有政策配套(楊永年) 蘋中信:台「讀」運動的必要(李明璁) 《蘋果論壇》徵稿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 Plurk
分享到 Twitter
蘋中信:台「讀」運動的必要(李明璁)
2016年12月21日
更多專欄文章
一直以來,嘉義醃頭案/月入3.6萬卻繳8萬保費 檢警:排除自然死亡,台灣出版和書店的多元自由樣貌,不告了 生米忽變熟飯 馬驚怒「翻桌」,總是傲視華語書市的文化風景。然而,過好年!壽險提前發生存及滿期金 房貸戶春節享繳息寬限,今年的新書總量卻下探十六年來新低(約三萬八千筆)。儘管根據《經濟學人》統計,台灣的「新書出版人均量」(每年每百萬人享有的新書總量),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新書種類的多樣,卻與書的印量、銷量和民眾的閱讀量不成正比。甚者,根據預估,今年度出版業的總營業額,竟銳減到只剩2010年(367億元)的一半。於此同時,傳統書店紛紛熄燈關門,十年來消失了一千多家。重慶南路盛況不再,從昔日超過一百家,如今只剩不到二十家。去年兩間指標性書店:位於101的Page One和已有三十年歷史的金石堂忠孝店,也結束營業。最後,書本的印量更大受影響,無論是初版或再刷,出版社都日益保守,生怕印多了卻賣不動。統一定價相應配套從出版、發行到書店端,整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籠罩在極度不景氣的低迷中。所有的作書人、賣書人與讀書人,莫不皺眉憂心,想找出解方何在。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今年六月剛上任時,即大膽提出「圖書統一定價」構想,希望透過立法,仿照德、法、西、義乃至日、韓等國,讓新書在一段時期內(如兩年),只能以某一固定價格或極小折扣(如少於五%)賣給讀者。如此透過國家公權力介入市場的目的,不只保障出版社的合理利潤,更能避免過度商品化的折扣戰,讓競爭回到出版內容和書店服務的文化本質上。
這個計劃或許會對擅於折扣促銷的大型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帶來既有獲利模式的衝擊;但對於本就無法削價競爭、轉而訴諸分眾閱讀社群經營的獨立書店來說反而有利。也因此法國獨立書店的市佔率將近四分之一,反觀英國自取消該政策後,十年內獨立書店倒了三分之一,市佔率也僅剩五%不到。進一步說,圖書統一定價對出版和閱讀品味的多樣性亦貢獻良多。在法國,所謂「暢銷書」,雖是相對賣得較好的出版品,但其在總體圖書銷量的佔比亦相對很低。出版社對於經營小眾導向而高單價的作品,將因有利可圖而意願明顯提高。
儘管圖書統一定價制度在歐陸各國存在已久、成效斐然,但後進仿效者如以色列、墨西哥等地,在施行之初,反而會有書市緊縮、銷量驟減的陣痛期。這也成為台灣文化部倡議此制所須面對的質疑,而相應的配套措施或許能由兩個面向著手。
拯救浮躁集體心靈之一,得從供給面思考:如何在財稅公平的基礎上,讓出版者的營業稅能有所減免;或者推動「公共借閱權」,亦即每當讀者從圖書館借閱一本國產自製書,政府便付定額的權利金給本國作者和出版社。這些主張跨越政黨輪替前後,其實都商討許久,如今若能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進行跨部會的整合協調,同時立法院能儘速公聽、修法,或許就能有解。之二,毫無疑問則要解決更根本的需求面問題:我們的閱讀人口和平均每人購書量,相比於名列全球前茅的出書量,實在諷刺的少。大眾普遍沒有「讀癮」,閱讀在日常裡未曾像是食衣住行般地成為基礎生存活動,購書或借閱的動能當然貧乏。政府能做的,像是推行購書抵稅、發放「國民購書卡(或禮券)」,而站在民間的角度,能參與「閱讀培力」的想像就更多了。比如社區書籍交換活動,讓居民以讀者身分重新連結彼此,或者由公共媒體領頭製播有趣好看的讀書節目等等。由此推行的新台「讀」運動,拯救的將不只是出版產業,更是島國空虛浮躁的集體心靈。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